产学研动态
此栏目下暂无子栏目

中心简介更多>>

       该中心是经县政府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企服务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库;建立科研、质量、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信息数据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组建专家及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活动,协助完成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好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服务。

        联系人:曹金生 
        电    话:0317—8861931  
        手    机:13832772616
 
 

 

首页 > 产学研动态

“科技三会”,为创新谋

来源: 半月谈
作者:南皮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日期: 2024-07-23
【字号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即“科技三会”)6月24日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三会”围绕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新谋划、新部署。
 
当前我国创新在何水平?
擘画未来11年的创新发展,首先要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一是创新主体功能结构优化。我国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多元化创新主体格局。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以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为主要使命的创新主体;科研机构则是以国家战略使命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主体。
二是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健全。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等领域的政策体系;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或修订,我国科技创新法律法规框架基本形成。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8万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98%增至2.54%;科研人员数量、科学论文产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我国企业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例如,我国的高铁、核电、卫星导航、5G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技术都逐渐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的转变。
总体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世界主要国家中游水平,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能力还有哪些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正视我国创新发展中的一些短板。
首先,战略科技力量缺失,导致创新主体不完善。当前,一些创新主体发展导向发生异化,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满足于短平快的回报预期,偏离了主责主业;一些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内部团队之间存在不合理竞争,过度迷信“论文指挥棒”,忽视了国家战略目标。这种创新布局造成战略科技力量缺失,在许多关键领域无法形成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能力。
其次,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虽然我国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仍有不少企业缺乏创新探索的自觉,没有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例如,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以上没有研发活动,70%以上没有研发机构。从企业参与研发的类型和环节来看,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试验开发,原始创新试水者远远不足。
再次,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同主体的使命定位和创新动机各不相同,导致主体间协同高效的合作不足。例如,高校科研活动成果产出只重学术论文,较少考虑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企业的创新活动只为开发出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往往不深究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这些都导致产学研合作效果有限。
最后,创新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二是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创新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整体效能的提高。三是缺乏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无法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稳定预期。
 
如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首先值得重视的,就是以新型举国体制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使命导向型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化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布局。
当前,“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发展关键词。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这需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与产业重大科技项目,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接下来一个时期,尤其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改变我国当前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评价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评价、岗位晋升等方面建立更加合理的机制,在经费使用、出国交流等方面给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谈不到创新人才的“不择地而出”。这就需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营造各类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培养一支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此外,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也不可忽视。科技创新需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思想不断交流,才能激发灵感。我们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涉及全球性的科技议题上担当大国责任,营造开放式创新生态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人才。
 

您是本站第105010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