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谱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京津冀三省市考察指导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每逢重要节点都亲自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对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河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共河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安排,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努力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一、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是河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历史机遇
河北资源禀赋良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创新氛围浓厚,差异化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对于更好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优化调整,助力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为河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协作,构建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创新体系,联动京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比重,有利于河北借助京津优质资源推进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为河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希望河北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河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与京津研发能力和产业梯度落差较大,产业链条还不够长,产品附加值还不够高,转型升级对河北的意义尤为重大、更为迫切。借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的“东风”,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有利于推动河北现代化钢铁、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实现“升级跳”,着力打造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先进算力、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为河北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增添了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联合京津开展产业协同协作,统筹推进三地产业布局优化、园区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合力解决产业协同中的堵点、卡点、难点问题,有利于河北更好融入京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强化产业嵌入和配套,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二、积极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河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与京津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促进各类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让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一是坚持全域承接,平台体系初步构建。河北以雄安新区为牵引,打造以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战略合作功能区为重点,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4个平台为支撑的产业合作重点平台体系。截至2024年底,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301个,总投资2600多亿元;渤海新区黄骅市累计实施京津项目227个,总投资788亿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累计注册企业5909家,签约产业项目81个、总投资7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69亿元。雄安新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首批疏解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团队落地雄安新区,中国星网全面迁驻,第二批疏解项目基本确定选址。成立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引领形成雄安新区第一个创新主链条。成功举办首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以及院士专家、企业家、海外英才雄安行等活动,为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鸿蒙等创新生态提供试验区,支撑空天信息产业、全域城市鸿蒙等未来产业发展,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落户雄安新区,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人气越来越旺。
二是坚持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成效明显。河北联合京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加快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孵化,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跃居全国首位。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券实现互认互通,截至目前,三地形成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建立“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发布57家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清单,有效拓宽了区域创新平台服务范围,带动了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共用。河北与京津重点企业、高校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了一批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氢能领域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等重大成果,突破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轴承、巡航控制、路侧操作系统、车载操作系统等6项卡点,机器人RV减速器打破国外垄断,一批协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是坚持共育共建,产业协作持续深化。河北与京津共同培育生物医药、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打造安全应急装备、集成电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了三地产业协作向纵深拓展。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220多家零部件企业进入京津汽车产业链,构建了京津冀1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2024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增长超1.5倍;以机器人创新应用为重点,征集制造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等十大重点领域需求榜单,成功揭榜77个应用项目,首批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挂牌,共建河北唐山·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唐山机器人“共享工厂”等平台,2024年河北机器人产量成倍增长。河北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特高压特种变压器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领跑世界,“风光氢储输”五链加速协同,加快向世界级集群迈进。河北与京津联合创建的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等成功晋级“国家队”,预测预警、防控防护等领域优势明显,高端防护装备、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坚持服务为要,政务效能不断提升。河北简化跨省(市)产业转移审批环节,与京津联合打造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破解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的同时,保留了“北京药”“天津药”的市场和品牌效应,探索了产业协作发展新模式。河北与京津在医疗器械生产协同监管上同频发力,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出台跨区域协同监管办法,建立完善了三地现场检查结果互认、监管资源共享机制。京津冀共同推出一批“同事同标”“跨省通办”服务事项,出台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明确直接生效、备案后生效、认定后生效等3种互认方式,涵盖人力资源、建筑施工、检验检测等领域,签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地流动中面临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培养选拔等跨区域互认难题。截至目前,全省10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社保卡实现交通、旅游等5个场景“一卡通”。
三、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河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落实国家各项改革部署,坚持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加快重大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更好服务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健机制,激发区域协同协作内生动力活力。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河北将着眼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固本强基,构建因地制宜、统一高效的工作协同推进体系,画好区域产业协同“同心圆”。一是进一步创新协同推进机制。坚持上下衔接、同频共振、体系下探,在原有的三级工作体系基础上,向产业基层延伸,建立“国家+省市+部门+地方园区”的四级联动体系,围绕央企疏解、先导区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等重点事项,实现京津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齐步走”。二是进一步健全省市合作机制。探索在部分产业领域率先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三地产业协同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协作水平,增强在未来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推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竞争力,为构建高水平区域经济合作体制提供支撑。三是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联合京津探索建立“通武廊”“平蓟三兴”“房涿涞”“延怀赤”等京津冀毗邻交界地区协作示范区,率先打破深层次行政壁垒,系统构建示范区紧密协作的空间规划、工作推进和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政策互认、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集聚共享。
强引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并重”“并举”的新阶段,河北将持续优化承接环境,强化服务保障,不断增强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一是把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围绕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打造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二是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关键之举。抓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平台建设,全力保障首批疏解央企总部项目建设,做好第二批疏解项目承接落地服务保障,大力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推动更多独角兽企业落户雄安新区。高质量举办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金芦苇工业设计奖,加快工业设计大数据中心建设。三是把拓展示范应用场景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场景优势,办好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围绕机器人、绿色低碳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加强全域场景资源开放,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变革、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标杆场景,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抓创新,持续增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驱动。河北将联合京津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协同开展基础研究、产业链卡点技术攻关和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携手共建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一是突出平台打造。持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联合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天津产业研发和河北先进制造优势,着力打造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高端平台,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更大活力。二是突出联合攻关。瞄准产业链堵点卡点,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天开高教园、雄安科创中心等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集聚区,开展新一轮“揭榜挂帅”攻关,加强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突出科技赋能。聚焦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统筹用好三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好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推动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在冀布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促进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
育链群,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新格局。大力实施重点链群培育行动,统筹资源、优化布局,加快推动重点集群提质升级。一是深化“六链”共建。实施重点产业链“织网”工程,三地搭建产业链服务信息平台,共建产业链专业化促进服务机构,联动实施“六链”招商,推进南港工业区电子化学品基地、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创新药械、液氢重卡等应用场景,引导国内外优质企业、项目向京津冀布局。二是推动“五群”共育。持续健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制定集群提升方案,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生态,加强链群共建,加快培育优质企业,实现集群间互促联动,推动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生命健康集群、集成电路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以及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等向世界级集群迈进。三是抓好协同示范。着力打造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的应用场景,建强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共织“一张网”;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区域集成电路产线稳定运行,共建“一条线”;实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套工程,推动京津冀区域内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配套合作,共造“一辆车”。
优环境,营造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生态。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完善生态、公共服务等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把产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示范区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各领域规模应用,实施京津冀算力互联工程,建设算力调度平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二是推进合作平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资源汇聚的作用,三地协同办好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高端展会,强化以会招商、以会兴业、以会引才、以会塑牌,充分利用央地新媒体资源,加大联合宣传力度,持续打造京津冀面向全球招商推介和资源聚合的窗口平台。三是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三地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统一、资质互认、区域通办,建立健全跨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营造京津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