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截至目前,京津冀已经形成了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集成电路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从人工智能到生命健康,构建了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集群发展现状及代表性企业
1.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
三地打造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全产业链,贯穿了研发、临床、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其中北京形成“一南一北”产业格局,天津形成“一核多区”产业格局,河北打造“一廊一带”产业发展格局。集群企业超过6000家,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比重20%以上。
代表性企业:百济神州、拜耳、科兴、康希诺、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等
2.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
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涵盖风电、光电、氢能、新型储能、输变电五大产业体系。目前,集群已汇聚企业60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73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产值由2022年1090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558亿元。
代表性企业:英利集团、国能联合动力、保变电气、风帆、未势能源、嘉盛光电、英辰新能源等
3.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形成了以石家庄、唐山为核心区,丰台、房山、滨海新区、张家口、邢台、秦皇岛为重点区的“2+6”产业集群格局。现有安全应急装备企业3000余家,规上企业1300多家,2023年集群产值2189亿元,建成唐山开平应急装备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5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
代表性企业:远东通信、际华集团、天地伟业等
4.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京津冀作为中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之一,三地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北京以海淀、经开、顺义为重点区域,重点布局芯片设计、制造、先进封装及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链环节;天津以滨海新区为核心,带动多区协同发展设计业;河北聚焦通信网络、物联网等专用芯片研发,在石家庄、邯郸、保定、廊坊等地布局特色工艺制造。目前,该集群产值已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
代表性企业:中芯国际、北方华创、华卓精科、集创北方、飞腾信息、通富微电、华微电子、同光半导体等
5.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
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聚集区。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集聚超3.3万家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构建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整机终端-超级计算-网络安全”全产业链条,是国内新一代信创产业布局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代表性企业:飞腾、海光、龙芯、联想、曙光、麒麟、统信等
6.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
京津冀是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企业超过2000家。形成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众多整车企业。在新一代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汽车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势突出,车规级芯片技术攻关和上车应用国内领先,“算力、大模型、数据”要素齐备,有力支撑汽车人工智能发展。2023年整车产量超过270万辆,产值规模超过9000亿元。
代表性企业:北汽、理想、小米、长城、福田、奔驰、大众、丰田等
7.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拥有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北京市超80%以上。海淀区重点聚焦算力、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等方面强化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占先发展,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部署,通过备案大模型57款,占北京市七成、全国近三分之一。
代表性企业:百度、春田知韵(豆包)、快手(可灵)、智谱(GLM-4)、月之暗面(Kimi)、百川(Baichuan4)、生数科技(Vidu)等
二、下一步发展重点
2025年,京津冀地区各集群均设定了发展目标,已形成清晰的发展蓝图。例如,集成电路集群剑指2028年4500亿元销售收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瞄准2030年万亿级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力争2027年达到3万亿元规模,生命健康集群则规划2026年突破5000亿元总产值。
从京津冀工(经)信部门对集群发展重点的相关介绍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打造全链条发展优势。京津冀产业集群发展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构建跨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跨区域示范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海淀发挥创新策源地作用,辐射带动津冀发展。另一显著特征是强化全产业链协同。集成电路集群推进“设计—制造—应用”全链贯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构建“整零协作配套”生态,新能源装备集群实施“产业强链行动”,安全应急装备集群编制产业链图谱开展“补链强链延链”。
注重创新平台建设。集成电路集群谋划建设前沿技术攻关联合创新平台,生命健康集群依托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新能源装备集群推进数字能源实验室建设。这些平台成为连接三地创新要素的重要纽带。
强调“自主可控”这一核心要义。集成电路集群致力于打造“关键技术底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聚焦“全生态安全自主可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追求“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这种对产业链安全的高度重视,正是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战略选择。
应用牵引,构建商业化闭环生态。应用牵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场景开放加速技术迭代,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多场景商业化运营;二是通过示范应用推动产品成熟,如生命健康集群推动创新药械在三地推广应用;三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价值变现,如新能源装备集群创新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总体来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区域创新要素分布仍不均衡,产业链衔接存在薄弱环节等。未来发展中,应重点关注:一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跨区域的算力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三是完善产业生态,培育更多具有生态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四是扩大开放合作,既包括对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也包括国际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