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此栏目下暂无子栏目

中心简介更多>>

       该中心是经县政府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企服务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库;建立科研、质量、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信息数据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组建专家及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活动,协助完成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好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服务。

        联系人:曹金生 
        电    话:0317—8861931  
        手    机:13832772616
 
 

 

首页 > 媒体报道

浅谈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及前景

来源: 工业节能公众号
作者:南皮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日期: 2024-10-06
【字号

 

低碳技术是指能够有效降低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技术手段。低碳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
一、低碳技术根据减排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零碳技术:这类技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如核心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减碳技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如高效节能电器、绿色建筑、节能型交通工具、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
负碳技术: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方式减少或消除碳排放。
二、根据技术特征,低碳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非化石能源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能源生产和供应。
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通过替代传统的高碳燃料和原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生物基及生物降解塑料技术。
工艺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类技术: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减少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类技术:通过捕获、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来减少碳排放。
碳汇类技术: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增加碳汇,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三、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
核心技术缺乏: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核心技术支撑,例如碳捕获和封存(CSS)、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目前,中国在这些核心技术上大多还未能掌握,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人。
资金压力: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融资渠道可能还不够畅通,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人才短缺:低碳技术领域需要高端技术人才,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培养和研究力量相对不足,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制度和政策支持不足:要实现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激励机制、低碳技术示范推广等。
国际竞争力不足:尽管中国在某些低碳技术领域如太阳能和风电制造与应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整体国际竞争力仍有差距,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市场机制不完善: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成本问题、市场认可度不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社会共识和意识不足:推动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目前社会对低碳发展的共识和意识还不够强,这制约了低碳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四、该如何突破瓶颈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框架。
要制定低碳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相关规划编制。统筹考虑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结合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发展转型的需要,做好碳达峰增量控制、碳中和减排技术储备“两步走”顶层设计,布局近、中、远期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变革性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提升未来低碳产业竞争力。
分类施策,政策要适应技术的发展阶段,解决关键障碍。
对于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雏形技术如核聚变、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政府应制定规划、紧密跟踪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争取未来在国际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对处在开发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的创新性技术,如氢燃料汽车、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海上风电技术等,应推动创新主体的能力提升,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配置资源,为技术产业化打好基础。对成熟的、已进入市场推广和应用阶段的技术,应通过政策创新解决市场缺陷导致的障碍,同时推动引进技术的本地化及再创新进程。
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制定和更新绿色氢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等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关键节点及资金需求,调动行业和市场的力量,鼓励产学研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作,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二是加大对优势科研机构和团队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攻关主体布局,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三是加强创新政策与金融市场工具的协同。结合国家碳市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工作,以良性机制实现碳减排交易和绿色减排技术应用协同推进,以市场化手段鼓励节能和低碳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推动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标准的建立与更新,关注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对比、转化与衔接,避免未来碳关税的潜在负面影响,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
加强国际合作。
一是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碳中和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大共识,是维持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利益交集”,应充分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契机,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气候政策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交流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平台,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走出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需求,积极树立绿色形象;三是坚持和促进多边主义合作,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等平台,加强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创新合作,探索建立碳中和技术创新联合研究和知识共享机制。
改善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端。
一是制定政策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和提升公众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低碳价值观。二是循序渐进建立针对二氧化碳和局地污染物排放的综合环境税收体系,在碳减排成本较低的部门引入小额渐进式碳税制度。此外,为避免碳排放的锁定效应,应针对拟上马的“两高”项目系统梳理、分类处置。各地政府应适时制定“两高”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抑制高碳项目的投资。
五、低碳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低碳技术发展前景的详细分析:
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深,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低碳技术的发展。例如,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为低碳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推动力。
技术创新与研发
低碳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各国和企业在节能、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高效节能建筑技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进步。例如,中国在光伏、锂电、核电、数字化技术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低碳技术的应用效果。
产业链完善
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从能源生产到能源消费,再到碳排放的监测和管理,整个低碳产业链需要协同发展。例如,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通过低碳技术实现节能、低耗、低碳、循环发展,为其他行业树立了典范。
国际合作与竞争力提升
低碳技术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例如,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中欧、中美等多边及双边合作协议为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成本降低与效益提升
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成本将逐渐降低,风险也将减少。新能源、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参与
实现低碳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参与。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低碳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您是本站第105010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