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此栏目下暂无子栏目

中心简介更多>>

       该中心是经县政府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企服务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库;建立科研、质量、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信息数据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组建专家及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活动,协助完成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好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服务。

        联系人:曹金生 
        电    话:0317—8861931  
        手    机:13832772616
 
 

 

首页 > 媒体报道

锻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能力

来源: 科技情报参考
作者:南皮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日期: 2024-09-01
【字号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可以说,教育发达、科技创新领先、人才济济是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要素。
一、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强盛之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它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的今天,如何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充分开发人才资源,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只有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 ;人才直接作用于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发挥主体性作用 ;科技发展反哺教育事业和人才事业发展,为教育和人才事业注入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了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产业需求端看,我国产业发展处于关键节点,正从利用技术效仿和成本优势进行外延扩张,转变为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实现内涵价值。从人才供给端来看,尽管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已见成效,然而创新人才的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人才培养发展的阻碍,应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二、大力改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在培养目标上,要更加强调人才的内在动力,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将个人对于国家的使命感以及为社会和全人类作贡献的个人自豪感,与自身理想的实现、科学研究的需求结合起来,成为“要我成才”与“我要成才”的统一体,更好地激发人才的潜能。
在培养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践培养和全链条培养。高等院校、部分有培养人才职能的科研院所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端单位,同时也是人才市场的重点供给方。这些单位要采取“供求协同”策略,精确地掌握社会生产对创新人才总量、领域与能力的需求,实现创新人才的“适销对路”和精确供应。科研院所及企业是创新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应通过“供需协调”方式,为创新人才前端培养单位提供来自实践的需求信息。
在培养内容上,要更加强调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纳米、脑科学、信息、认知等前沿科学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方式与技能,对培养学科交叉人才具有显著优势。要在这些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跨越、融合的新路径。
在培养主体上,要更加注重多主体联合培养。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应当将科技人才培养从单一主体或主体之间链条式的培养转变为同一阶段多主体的联合培养,包括产学研联合培养、产教融合培养、科教融合培养等等。
同时也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开辟国内人才走出去培养新路,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三、抓住两个关键群体的培养
第一个关键群体是青年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青年阶段是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期”,他们普遍有较高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有较强意愿对学科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也更愿意尝试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要注重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适合发展的环境中不断提升。一方面,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作用,延长基础性研究、开创性研究项目实施周期。要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充分考虑项目的创新和成长潜力,破除仅按照论文数、影响因子等传统方式对项目进行考评的办法,建立宽容失败机制,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联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平台。同时,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对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有成果产出的“冷门”专业和基础性研究,要鼓励导师支持学生做一些突破性、创新性研究,对于有成长潜力的突破性研究要适当放宽考核要求。
第二个关键群体是战略科学家。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人才中的“顶尖人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战略科学家是战略人才队伍中的将帅之才,这样的将帅之才在短期内难以定向培养,需要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成长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战略科学家下了定义,也为培养、造就和发现战略科学家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必须按照系统思维立体发力。首先,要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以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让战略人才要素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顺畅流动。其次,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形成人人可成才、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人才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建设科技强国筑牢人才支撑的基石。
 

您是本站第105010位来访者